借助直播新形式,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路径;进行生态调研,为乡村振兴提出可行性参考建议;开展艺培课堂,培育儿童美育基础……
从校园出发,一抹抹“青春绿”步入基层,在行走里收获,在观察中思考,以学促知、以学促行、以学促干,以火红青春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以奋进姿态为时代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今年暑假,湖南各大高校青年学子开展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点潮。
直播带货,助农“云”上开销路
“我们的平江辣条色泽诱人、香辣俱全、劲道爽口……”两位大学生对着镜头热情地向网友们介绍当地特产,生动的讲解、有效的互动,吸引着观众购买。
7月中旬,湖南信息学院管理学院的“三下乡”团队成员赴平江开展助农直播,为当地一家食品公司的鱼尾、豆干、辣条等特色美食代言。
直播中,主播们一边品尝辣条,一边讲述产品故事。据队员程厚善回忆,成员们刚开始时会手忙脚乱,面临社恐紧张、台词不熟等情况。但通过一次次尝试,一切都好了起来。
直播三场,队员们帮该食品公司打开了销路,该食品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写来感谢信:“通过你们的努力和推广,让我们的品牌和产品能够被社会更广泛地认可和接受。”

下乡实践的活动丰富多彩。这个暑假,长沙学院“生物技术赋能稻花鱼生长环境保护”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中国稻花鱼之乡——辰溪县。
团队成员在田湾镇稻花鱼公园调研时,正碰到在田埂劳作的村民李四玉,她是稻花鱼公园稻田的养殖户,经营三亩田。她指着脚下的稻田向团队介绍道,“现在这个田里就有鱼!这样养,稻田长得好,鱼也养得肥,八、九月就可以捞鱼了,一下就卖出去咯!”
在稻花鱼公园,实践团实地采访了数十名养殖户,发放调查问卷数百份。此外,实践团还对稻花鱼公园的稻田水取样,后期将在学院实验室对取样产品进行检测分析,进一步完善实践成果,以青春力量赋能当地产业绿色发展。
与直播助农、产业调研不同的是,湖南文理学院志愿服务队将关注点放在了农村女童。该校“女子特种兵训练团”来到麻阳苗族自治县大坪村,开展了“女子特种兵计划——农村女童自我保护能力提升训练营”,他们将“防身术”的舞台搬到农户家门口,进行现场教学。
“大学生来村里教防身术真好!小孩子都应该来学一下,以备不时之需。”村民表示。
与此同时,服务队采取入户走访调研、个案服务的方式,为孩子们构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屏障。此次服务辐射30余个村民小组,共1000余名儿童及家长参加。
“我毕业后将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一定会牢记初心,做好乡村教育,为乡村孩子的美好明天奉献青春力量。”团队队长、公费定向师范生沈江南说。
拍摄婚纱照,农村老人也时髦
七月季夏,聚居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的花瑶部族,迎来了湖南师范大学“梦行者”团队,他们用镜头展示了当地的非遗艺术——花瑶挑花。
“老人们身着传统服饰,坐在家门口挑花。有的老人还会用瑶族头饰上的线将眼镜固定住,挑花的过程特别认真。”团队成员易子涵对这个细节深有感触。

在挑花老人的周围,几个手持摄像机的大学生用镜头记录下花瑶部族女性用一生传承的手艺和文化。团队成员邓铖表示:“我们想通过短片,从不同角度呈现和宣传崇木凼村,让花瑶挑花这一非遗技艺走进更多人的眼里、心里。”
在常宁市泉峰街道,另一场别样的摄影正在进行,大学生们用青春力量助力养老服务。
湖南工商大学“朝花夕拾·关爱”实践团走访了当地的老党员、退伍老兵和残疾人家庭,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爱情、亲情和人生奋斗故事,并为他们免费拍摄了婚纱照与全家福。
“爷爷奶奶,看镜头笑一个”“再靠近一点点,老夫老妻,好恩爱哟”……在团队成员的鼓励下,原本拘谨的老人逐渐大方起来,展露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拍摄成员按下快门,定格一张张最美瞬间。看到样片后,老人们连连称赞:“谢谢你们把我们拍的这么美!”

为期3天,实践团通过定点和上门拍摄,共完成了百余人次的公益拍摄服务。
“哇!原来雷锋叔叔的家是这个样子的!”溆浦县卢峰镇红远村一名小朋友开心的惊呼声,逗笑了全场所有人。近日,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和动漫艺术美育基地联合打造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溆浦县卢峰镇开展了VR雷锋数字展馆体验活动,共吸引了马田坪村、高低村以及红远村红星娃娃乐幼儿园的近300名学生和村民参与。
活动现场,学生和村民们分批带上VR体验设备,在团队志愿者的指导下参观雷锋数字展馆,了解雷锋生平事迹,切身感受雷锋精神。“雷锋的家就像真的在我面前一样,时代在发展,你们真了不起!”体验者对团队成员赞扬道。

以科技赋能红色文化,用VR讲好红色故事。早在一年前,在学院副院长黄佳的带领下,团队就开始了VR雷锋数字展馆画面的制作。在本次下乡活动前,该团队已经在城区学校开展过两次这样的活动。“这次活动特别有意义,大学生们把移动的红色课堂带到偏远地区,让当地居民和学生能沉浸式的畅游雷锋故居、学习雷锋故事。”黄佳说。
一墙一风景,美丽乡村入画来
如何“守护好一江碧水”?在这场“碧水保卫战”中,青年大学生又能做些什么?
带着这样的探索之心,湖南理工学院河小青志愿服务团队于7月11日至18日间,前往岳阳市君山区农业农村局、君山江豚湾景区等地,通过专业交流、实地调研与普法宣讲活动,开展了“防外来物种入侵”主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虽然天气很热,一路奔走很辛苦,但只有深入考察调研,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团队成员们化汗水为力量,凭借自身知识储备,最终辨别出了洞庭湖重要水域中分布面积最广的小蓬草、风眼莲、加拿大一只黄花三种外来生物,为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有谁知道世界水日是什么时候?”话音刚落,讲台下的孩子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是3月22日!”被选中的孩子大声回答。
这个暑假,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为龙山县里耶民族中学的孩子上了一堂环境保护课。成员们热情耐心地讲解着水环境、生物多样性、垃圾分类等环境主题知识,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中,保护环境的意识耕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美丽乡村除了内化于心,同样还可以外化于“形”。
7天,13个人,17面墙绘,300多平方米。在邵阳市坪山村,一面面色彩纷呈的手绘墙让原本冰冷的墙面瞬间有了温度,更有了“灵魂”,成了村里重要的文化阵地。
小桥流水、草地木屋、田野白鹭、秋收笑颜……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乡美艺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将自己对建设美丽乡村的热爱与期待融进了墙画里。

测量、设计、起稿、勾线、上色……每天绘画近10个小时。团队成员张子昂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自己脸上沾满油彩的照片,配文这样写道:和同学们在一个星期里创作这么多幅墙绘,虽然辛苦,但看到村民驻足观看还为我们竖起大拇指,这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在村子里生活的这些天,我真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每一个人也都可以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带队老师李世成说。
看到村庄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变得更美了,村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回馈。
“在我们工作了一天回家时,老爷爷提来专门为我们准备的西瓜,真的非常感动。一口一口吃着西瓜,甜在嘴里,更甜在心里。”借住在村民家中的实践团队员向娜说。
这个暑假,村民们的淳朴热情、队员间的团结协作和实践中的收获,都让这段旅程格外珍贵。深入调查实践、投身广阔田野,朝气蓬勃、吃苦耐劳、笃定前行的青年大学生,在振兴乡村中干着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社会看到了青年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无限可能。
原文链接:教育观察 | 直播带货、VR讲故事……今年大学生“三下乡”有点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