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YOUNG”:杜松霖-向下扎根,向上攀登,独木终成“霖”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11


在长大,有这样一位始终践行“向上攀登”理念的学子。他曾担任长大青年融媒体中心主任;连续6个学期综合测评成绩专业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校设甲等奖学金;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2024)中两度摘得铜奖,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7项;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并优秀结题,参与省级、校级项目各一项;在《中国商论》等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如今,他已被上海大学拟录取。


他用一棵树的生长哲学向下扎根。他说,自己的名字里有很多“木”,于是常以树自喻。今天没有优绩的标尺,只有一棵树对生长的诚实记录:播种时与「自己」的对话,扎根时与「本领恐慌」的角力,攀登时与「社会时钟」的和解,以及用枝丫触碰另一片天空时留下的回响。那些熬夜的咖啡、二综的晨光、乡野的叹息,都成了年轮里沉默的养分。


若你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田野」,或许这份关于选择、坚持与责任的独白,会如一阵穿林而过的风,轻轻摇动你心中那棵尚未命名的树。


本期,我们邀请到经济与管理学院21级物流管理01班的杜松霖学长,来分享他的经验,让我们一起聆听他向上攀登、向下扎根的成长之路。



01 前言

构思这篇推送的时候,我在心中思考了很久,怎样才能在“榜样力量”和“优绩主义”中做到合理划分,在传递向上正能量的同时避免隐含的焦虑。

思考时突然想到四年前,在高考地理考试的前一晚,我的高中地理老师临别赠言,她说我的名字里有很多“木”字,希望我以后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用树荫庇护更多人。


这句赠言在无形中仿佛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给予了我很多向上的力量。所以后来在大学的很多时刻,我都说自己像一棵树,在长大这片肥沃的土壤中不断地向下扎根、向上攀登。


成长是有足迹的。今天,我也想以一棵树的成长足迹,来回望过去四年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迷茫、徘徊、纠结与选择。希望能给予大家一些启发性的思考,“摇动”彼此。

02 播种:找到自己的田野

我至今还记得大学的第一堂课,是在一个温湿但有微风的晚上,三个专业的同学坐满了涵虚楼一楼的大教室。刚入校园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和新同学聊着各自的故事,整个教室很热闹,或者说嘈杂。



但其实这是一场班会课,上课的老师是我当时的辅导员。完整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依然记得她当时的一句话,大意是:要在大学找到自己,找自己喜欢的事情、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时“找自己”三个字让我更加坚定转专业的想法。当年我的高考志愿一共填了28个,其中一半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高中时,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沈从文散文集》,常常试想他看见现实中“翠翠”的惊讶、在激流中泛舟的洒脱。


所以当时我一直有一个作家梦,但谁知阴差阳错调剂到了物流管理专业。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得知调剂后的心情,那应该是“无力”。


因为自己当时对物流管理的概念还停留在physical distribution(实物分销、物的流动),完全不懂什么是logistics(物流、后勤)。所以常常想到自己毕业后在物流一线的模样,这与最初的作家梦可谓南辕北辙。


这一点或许和今天很多同学一样,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一点兴趣,更谈不上激情。但我后来的选择在今天看来很明晰了——我选择留在了物流管理专业,甚至在考研时还留在这个领域。


这个选择看似一笔带过,但当时自己还是十分纠结。一方面,我真的很喜欢汉语言文学,在高中时我就参加了文学社,还发表了几篇文学作品。但另一方面,管理学是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通过几堂专业导论课,我又觉得物流管理专业也有意思,并且在这个专业认识了很多很好的老师、学长学姐和同学。

21物流管理军训结训合影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不留下来试试?”在打开又关掉转专业申请表不下5次后,我决定留在物流专业。从此我再也没想过转专业这件事,遇到困难也从没有说过“要是当初我……”。


或许你会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分析这个选择的好与坏,但我始终相信,脚下的路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我也并没有完全抛下“作家梦”。在学生组织招新期间,我在勤思广场一眼看中了一个叫作“长大青年传媒中心”(现在的长大青年融媒体中心)的组织,报名了其中的“新媒体部”。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的工作任务是写各类深度文章,直到面试前一刻,我才知道自己要做的是运营“长大青年”公众号,“有意思”的青年化表达做好“有意义”的思想引领。


就这样,我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新媒体小编”,和最初自己的想法似乎有点“貌合神离”。但当时我也想不到,自己会在“长大青年”留下,并成为部长,最后还成为这个组织的负责人。

长大青年“果果班”“一年一言”活动照片

所以现在看,自己当时的种种选择似乎都不是最初想要的,但在参与的过程之中,一种“我想留下来”的想法慢慢产生了。


或许当下所停留的土地不是自己的最佳土壤,但我始终相信自己所选择的田野,相信这片田野会给予我发芽的底气。

相信今天有很多同学面临相似的“二元选择”,但无论你选择“停留”或是“离开”,我认为“相信自己的选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相信,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03 扎根:在坚硬的土壤中钻研

“既然选择了,那就要做好,要么就不选。”在选择留在物流管理专业和新媒体部后,我很快投入到了学习中,对于老师和学长学姐安排的任务,我都积极完成,我始终相信“万事万物皆可成长”。

因此整个大一我参加了很多比赛,写了很多作品,拿了学校很多奖项,也许是自己比较积极的缘故,也被很多人记住。


但整个大一结束,我都觉得自己“缺”了点什么,没有代表作,也没有高水平成果。在那个暑假,我回顾自己的整个大一,与其说是“充实”,不如说是觉得自己“浮”在地表,风吹走土壤自己就暴露在“空气”里。后来和很多同学交流,大家似乎都有这种感受。


那年暑假,我和团队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怀化芷江罗卜田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在那里我看见了种植大户的苦笑、基层干部的无奈、当地百姓的迷茫。


2022、2023暑期三下乡团队照片


当时我特别想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但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协调。那种想帮忙却无计可施的无力感今天还在我的脑海回荡。

因此,一种“本领恐慌”在那个夏天开始在我心中产生,直到今天面临很多问题我都经常觉得自己本领不够。

因此在大二的开始,我就和学长学姐、班上同学一起投入湖南省大学生现代物流设计竞赛中。


从夏天一直到晚秋,我目睹了永康旁的梧桐树从繁茂到枯黄。3个月,我翻了10余本和区块链有关的教材,看了不知道多少篇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


在竞赛的后期,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每天在第二综合楼写方案到凌晨3、4点,甚至后来我们把牙刷带去了二综,每天就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简单睡一会。

团队成员在二综熬夜改方案后休息

不知道在二综熬了多少夜、吃了多少饭、喝了多少杯咖啡后,我们团队出乎意料地获得了省赛一等奖,后来我们总结应该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

现在回想那段时光,我还能想起来熬夜布满血丝的眼睛、油腻的脸庞和头发以及二综办公室里那不太好睡的椅子。


后来我又在各种比赛当中不断锻炼自己,但其实自己也没想到,今天我已经在学科竞赛中获得5项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除去3项省级赛事,有7项都是教育部A类竞赛。


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现在谈起这些似乎有点云淡风轻,但整个过程还是很辛苦。仔细数数我参加的竞赛其实不下40项,很多时候为了某个比赛熬了很多个夜,最后却没有好的结果。更不用说在每个备赛期间我一直在学生组织中也有各项工作要负责。


但在这个过程之中,我认为比起最后的结果,在比赛过程中培养的各方面能力更重要,例如学习用Mathematica求解数学模型、用Anylogic运行仿真模型、用Visio画出好看的插图……同时,对努力就一定有回报这件事的愈发笃定也不断推动我向前。


部分学习研究成果

同时,我怀揣着“万事万物皆可成长”的心态,在大二时担任了长大青年融媒体中心轮值主任和新媒体部副部长,在新媒体领域不断学习。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审美、网感和文笔等都得到了提升。


其实新媒体和物流管理并没有强相关性,但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从两方面培养的能力,有时候又能彼此作用。例如,在撰写竞赛方案中,插图的好看与否也会影响方案的质量,而这恰好可以从新媒体中提升;在新媒体中有时候也要做数据分析的内容,通过专业方面学习的Excel、Power BI等软件也可以实现一些分析需求。这么想来,两方面都让我成长且彼此运用,也许这就是“万事万物皆可成长”的结果。

长大青年“星星班”照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其实我很担心读到这里的你在数字的比较中产生焦虑,但我觉得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梦想的参差,十分的梦想需要十分的努力;三分的梦想需要三分的努力。千万不要在比较的过程中怀疑自己的人生田野。

在播种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想深耕这片田野”的目标,在向下扎根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不被大风吹倒”的坚韧。


所以如果现在你还没有目标,别焦虑,它就在田野里;如果还没有成果,别焦虑,它就在土壤深处。

04 攀登:在狂风中快速生长

以前听很多学长学姐的建议,许多人都说大三就不要再参加比赛和学生组织之类的校园活动,要把精力专注在找工作、升学之类上。进入大三,自己突然感受到了一种“社会时钟”,一种“要不要继续”的纠结涌上了心头。

我从很早之前就决定要考研,所以当时在学生组织留任、比赛报名等很多时刻我都有过纠结和犹豫。“我能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完成好其他事情吗?”我在心中反复问自己。

“你想继续吗?”当我看见自己热爱的学生组织准备换届,物流专业的学弟学妹们在比赛方面还处在稚嫩期等等瞬间,我其实都在纠结。但最后我告诉自己“我想继续”,没有太多的理性评价,更多的好像是一种感性选择。

随着身份的转变,大三时自己更多担任着“负责人”的角色。在参加学科竞赛的时候,团队需要由我来决定选题并安排分工等;在“长大青年”,要审核六个部门的推送、视频和设计等各种自己熟悉与不熟悉的内容,还要安排各种活动的分工等。这些都是不小的挑战。


长大青年“行星班”大合影

之所以说是挑战,不仅仅是因为工作量的问题,还有对自己能力的更高要求。例如分工这件事,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如果平均分配,团队的节拍就会错乱;如果按能力分,多的人心里也许就有怨言。又例如决策这件事,如果别人让我确定一件事,我不能快速、准确地给出一个专业的答案,别人的心里或许也会不满意。所以这时,一种更高要求的“本领恐慌”出现了。

学生组织工作照片

我自己其实是一个“拖延症患者”,所以在最开始总是有一种被“推着走”的感觉,导致很多东西没有很好完成,那段时间我总感觉自己被什么东西“压”着。


但在一次次的“批评”与“自我思考”后,在某个瞬间我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那种感觉不可言说,但就像一棵树终于攀过了高山,感受到山顶的阳光。

在审核一些作品的时候我能快速描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改建议。在撰写材料时我也能搞懂材料的要求……但这些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通过某件事带来的,而是一次次锻炼后的叠加。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大二时,我总是觉得团队合作效率很低,很多时候我都自己完成了全部内容。


但后来我慢慢发现团队能够有效解决精力不足等问题,只是要通过一些方式去解决效率低的问题,比如通过合理分工和氛围管理等方式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

物流管理“红尘荔枝”团队

后来随着自己和团队伙伴们的成长,我也开始忙里偷闲准备起了自己的考研复习。直到大三的末尾才基本没有再参加学科竞赛,此时也离开待了三年的学生组织,全身心投入考研备考中。

长大青年“行星班”换届合影

整个暑假我基本在学校备考,那个夏天好像回到了高中,关掉了社交平台,吃完晚饭看看夕阳,和一群人为了未来一起“埋头赶路”。记得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学术产出比较少,想再发几篇高质量论文,于是每天晚上回寝之后又搜集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撰写文章,每天只能用疲惫形容,但当我每天早上都要去图书馆抢座位时,那种“一起向未来”的感觉又让我觉得很有干劲。

暑假留校时拍摄的晚霞

开学后,自己还是按部就班学习四门课的知识,在最后的冲刺时间,也许因为睡眠不足等原因,我每天都觉得脑子有点麻木了,眼皮也长了些不知道的东西。焦虑感让我每周的休息时间从一周一天,变成了一周半天,到最后两周半天。最后只能说比较幸运,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这一整个时期我都觉得自己在“攀登”,因为面临着更高的挑战,但还好最后都完成得不错:任职期间长大青年融媒体中心获得了各类奖项,部分数据也比之前有所提升;负责了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并“优秀结题”;发表了3篇期刊论文;带领学弟学妹获得了奖项,基本完成“传帮带”的任务。当然,最大的收获是自己没有那么多困惑了。

“长大青年”,大家总说一句话:“热情过后是责任”。我认为取得这些成果,不是因为我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专业梯度建设和学生组织传承的责任感让我选择一直坚持。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坚持就是80%的成功,剩下20%是运气。

05 摇动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此时此刻,与四年前刚入长大的自己相比,我感觉自己的身体里多了一些“东西”。


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对世界和自己看得更加清晰的“感觉”。现在的我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未来,并拥有一份“努力就能向前”的底气。所以还是很感谢“洪山桥皇家森林公园”给予我的“养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今天互联网似乎总喜欢将人“符号化”,从而造成焦虑。但此时此刻,屏幕前的你也许和我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兴趣不同、目的地不同……所以阅读中潜移默化产生的焦虑可能也是“错觉”。


但希望通过我每一个阶段的茫然与选择,让大家产生一些“启发性”的思考,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最后,感谢自己能对自己所处“田野”始终保持好奇,并拥有不断向下扎根、向上攀登的动力。


希望此时此刻读到这里的你,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寸田园,并一直拥有向上生长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