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三下乡”丨视频:一起来看三下乡

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助力乡村振兴与青少年科学教育事业发展。7月17日,长沙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微光化语”科普志愿宣讲团的15名志愿者,来到邵阳市洞口县高沙镇月英完小,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成长蓝——新能源汽车的时空之旅”科普课堂。作为“小红车”——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一起云科普”活动的入选团队,“微光化语”科普志愿宣讲团依托生物、化学学科特色,以“互联网+科普”的创新模式,为乡村孩子搭建起通往科技世界的桥梁。

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看,我画的机械战甲纸鸢,它能飞过岳麓山!”在非遗纸鸢美术课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刚完成的作品,踮着脚向志愿者展示。更多像他这样的孩子,正围着志愿者,手里的画笔在纸鸢上勾勒出天马行空的图案,让千年非遗在画笔与想象中,长出了飞向新时代的翅膀——这里正是“薪传智火,童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场,一场传统与科技的奇妙邂逅在充满童趣的欢呼中悄然展开。近日,这场由长沙学院团委、关工委、工会联合指导,校学生会、青年志愿者总会及造血干细胞宣传服务团队组织实施。5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实践团,吸引了教职工的广泛关注,30余名一到五年级的小朋友参与其中,志愿者们用一堂堂生动的课程,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彩,用科技知识传递温暖。


为响应团中央、团省委关于面向留守儿童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的号召,7月14日至20日,长沙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七彩筑梦,乡伴童行”实践团走进洞口县高沙镇月英村,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七彩课堂+志愿服务+实践调研”的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赋能,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7月14日,长沙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七彩筑梦,乡伴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十数名师生,循着蜿蜒山路,抵达了邵阳市洞口县月英村。山风裹挟着泥土与草木蒸腾的气息,拂过晒得发烫的田埂。纪伯伦曾低语:“所有伟大都在微小的起点里安睡。”我们心怀敬畏,踏入这方土地,以足迹丈量现实的沟壑,以双耳聆听沉默的回响。此行,不为浅尝辄止,只为躬身入局——用双手抚摸留守的时光褶皱,用温情熨帖成长的孤独棱角,让每双稚嫩的眼睛,都能盛得下属于自己的那缕炊烟。目光掠过远处山坳间飘起的一缕细烟,它歪歪扭扭地晃着,细得像根被风吹乱的棉线。我俯身背起嘉远,踏上了归家的小路。脚下碎石咯吱作响,每走一步都仿佛能感受到天上和地下放出的双重热浪冲击,周围的作物早已受不了烈日的炙烤,低下了头。

2025年7月14日,长沙学院七彩筑梦队十一个身影,伴着邵阳七月的风,裹挟着稻浪的暖香与孩童未凿的笑语,走进了洞口县高沙镇。十一天,三百多个名字,从陌生到滚烫地烙在心尖。我们怀揣着教案与相机,笨拙地叩响一扇扇心门。所谓“乡伴童行”,或许正是这样一场双向的奔赴:我们试图撒下知识的星火,却被他们纯真的银河彻底淹没——然而,银河的星光,并非总是轻易就能触及。

近日,长沙学院“北斗科普”实践团深入湘西永顺县福建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针对当地种植业发展需求,实践团自主研发了“土壤种植环境监测设备”,该设备可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关键指标,并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为农户科学种植提供精准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