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的目光在这里闪亮,科技的种子在这里萌芽!7月3日,长沙学院电信学院北斗探梦科普基地迎来了来自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并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融合北斗科普知识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的知识盛宴。 课堂的第一站由湖南省北斗导航应用技术科普基地负责人冯璐副教授给大家讲解了北斗的前世今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演示,揭开了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神秘面纱。“斗柄东指,天下皆春”——两千多年前,中国人靠北斗七星辨别方向和四季;现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服务,让“星星导航”从古诗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是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研青迹”暑期社会实践团此次三下乡调研活动的核心指引。非常荣幸能成为调研组组长,同时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充满期待,希望能在这次实践中,真正理解调研的意义,传承红色精神。
什么是“三下乡”?“三下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报名时,我没想这么多,只想着人的视野不能困在学校的一方天地里,十九岁的青春,应该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世界。于是我加入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研青迹”实践团,参加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
2025年7月2号清晨,带着几分憧憬与满腔热忱,我作为长沙学院“老屋焕新,砼筑乡韵”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测量建模组的组长,踏上了湖南省怀化市托口镇的土地。这片孕育着古老故事的乡村,正等待着我们用专业知识为闲置农房注入新的现代且实用的活力,而我们也渴望在这片土地上,探寻乡村振兴的全新路径。 测量组:老屋焕新的设计师
关于“三下乡”,在我上大学之前我都是不知道的,甚至在“下乡”过程中,我们都在探讨“三下乡”中的“三”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开玩笑地进行自我调侃地说“三下乡”的“三”是指胖、黑、累三种,但当我切切实实去感受“三下乡”时,我想“三下乡”中的“三”是指多次,有了这一次的“三下乡”,我期待下一次的“三下乡”,期待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下乡”,到天地中,到田间地头中,到群众中。
七月的风裹着莲花的清香掠过肩头,长沙学院“环保创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7月11日带着“文绿融合”的初心踏上了益阳山乡巨变第一村的土地。这片因周立波《山乡巨变》而闻名的乡村,六十年前以文字镌刻下农业合作化的时代印记,如今正以遍布村落的书屋为支点,续写着新时代的乡土叙事。这场扎根乡土的三下乡之旅,团队在墨香萦绕的书屋间,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的深度对话。
七月的暑气刚漫过相机背带时,我正举着设备站在洪江古商城的城砖下。长沙学院 “老屋焕新,砼筑乡韵” 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队旗在风里招展,而我的镜头,早已跟着队友们的脚印,在湘西的土地上洇出一片深浅不一的印记。
青春笔墨绘乡韵 夏日的托口镇,群山如黛,层叠的绿意涌向天际。沉甸甸的杨梅压弯了枝头,饱满的果实浸染着绛红,仿佛大地酝酿的甜蜜诗行。怀抱着热忱,我们踏入这片怀化的山水画廊,决心以青春之笔,在青翠的山峦与潺潺的溪流间,为“乡村振兴”写下最鲜活的注脚。 数字之钥:唤醒沉睡的“山水资产”
七月的湘西,阳光炙烤着洪江古商城的青石板路,蒸腾起老城特有的烟火气。一群身着黄色队服的大学生穿梭在斑驳的老屋间:有人蹲在雕花窗棂下,举着测绘仪校准角度,屏幕上跳动着精确到毫米的建筑数据;有人捧着记录本,不时偏头和身旁的老人比划交流;还有人轻叩着斑驳的木门,用镜头捕捉老屋细节,仿佛在诉说这里的历史痕迹……
七月的娄底,暑气翻涌着稻浪,蝉鸣撕扯着流云。我作为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研青迹”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追寻1916年青年毛泽东留下的游学足迹,一步步走进茶园山。古樟垂荫,老屋默立,山风裹着茶香拂过耳际,仿佛在低语: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曾听过一个青年与中国的对话。